开启全网商机
登录/注册
**** | |
116********064760R | 昂尖让秀多杰 |
公保东智 | **果洛**县 |
**省****县智青松多镇 |
**县索乎日麻乡尖木村沟道治理工程 | |
2021版本:127-防洪除涝工程 | E4822-E4822-河湖治理及防洪设施工程建筑 |
**省****县 | |
经度:100.86357,100.8744 纬度: 33.59668,33.60161 | ****环境局 |
2023-10-30 | |
果生发〔2023〕241号 | 无 |
500 | |
2.05 | **** |
116********064760R | **** |
116********064760R | 无 |
无 | 2024-09-20 |
2025-03-03 | 2025-03-28 |
https://www.****.com/gs/ |
** | ** |
无 | |
环评阶段治理河道总长650m,**混凝土防洪堤1295m,其中左岸645m,右岸**混凝土防洪堤650m,**排洪渠580m,消力池1座,沉砂池2坐座,拆除原建混凝土防洪堤512m。其中防洪堤结构采用C25素混凝土挡墙,基础埋深1.5m | 实际完成治理河道总长650m,**混凝土防洪堤1295m,其中左岸645m,右岸**混凝土防洪堤650m,**排洪渠580m,消力池1座,沉砂池2坐座,拆除原建混凝土防洪堤512m。其中防洪堤结构采用C25素混凝土挡墙,基础埋深1.5m |
经验收现场调查,项目建设地理位置未发生变化,排洪渠(**及维修)、消力池、沉砂池等平面布置与环评设计阶段基本一致。未造成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取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 | |
/ | / |
/ | |
1、切实落实施工过程中扬尘控制措施,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围挡,散装物料拉运、堆放必须进行篷布覆盖。工地必须进行洒水降尘,裸露地面必须进行遮盖; 2、施工废水经沉淀后用于洒水降尘,严禁外排; 3、施工单位应科学组织施工方案,合理使用高噪声机械作业时间,并使设备维护保养处于良好状态,必要时应在高噪声设备周围和施工场界设隔声屏障,减少施工噪声影响范围; 4、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尽可能的回收利用,不可利用的将集中堆放清运至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严禁各类垃圾乱堆、乱放、焚烧、丢弃; 5、严格控制临时占地使用面积不得越界,对土石方开挖产生的表层植被在指定位置堆放,做好日常养护,施工完成后及时对场地进行分段回填**整并恢复临时占地原有生态功能。严禁在施工区域外擅自开挖破坏周边生态环境;因工程占地而破坏的植被要就地恢复,破坏多少,恢复多少,保证施工区域植被覆盖率至少恢复到原有水平 | 1、本项目大气污染主要体现在施工期,运营期不产生废气。施工期建设单位已采取以下措施: ①配备洒水车,对施工场地和运输车辆行驶路面定期洒水,防止浮尘产生,在大风日加大洒水量及洒水次数; ②施工现场和所在道路进行洒水降尘; ③施工现场做到日产日清,临时渣土堆场、易扬尘物料堆放采取防尘网覆盖处理; ④施工现场出入运输车辆保持干净卫生,不带泥上路,不超量运载,做到密闭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保持低速,保证运输过程中不产生扬尘污染; ⑤工程完工后,及时拆除现场围挡和临时设施,及时清除场内余留物料和垃圾,做到工完场清; 2、经验收现场调查,施工期建设单位已采取以下措施: 项目施工期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运营期无废水产生。 本项目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租用民房,施工期间生活废水依托村庄已有卫生设施;在作业外围设置导流围堰,基坑积水利用围堰自身沉淀后排放; 3、经验收现场调查,同时根据现场现场实地调查走访,本项目施工期间已对施工现场进行围挡隔声,并且夜间无施工记录,本项目施工期间未有环保投诉等记录,施工期间无噪声扰民现象; 4、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根据验收现场实地调查,施工生产生活区设置1个垃圾桶,收集委托环卫部门后定期清理;开挖土石方全部进行区间调配回填(防洪堤背面回填及马道填筑利用),无弃方产生;废弃建筑材料能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定点分类堆放,并定期清运,项目区内无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以及挖方堆放; 5、施工期主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如下: (1)施工区生态影响防治措施 ①工程施工期间,道路利用现有村道和简易道路,尽可能减少临时道路的修建,减少临时占地面积,减少对项目区内植被的影响; ②基础开挖时已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控制临时土方堆放的宽度,严格按照分段开挖、分段修筑、分段回填的方式进行,严禁一次性大面积开挖,施工完成后及时进行土方回填,严禁土方长时间占压草地,施工结束后对施工活动破坏的地表进行平整,已将本项目产生的弃方充分利用; ③为避免施工人员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和破坏,在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已划定工程占地范围,将扰动范围控制在6.0-6.8m范围内。在施工区设置警示牌,标明施工活动区,严禁超范围砍伐和进入非施工区活动。 ④对于施工期施工活动破坏的地表植被已进行植被恢复,恢复区域为整个施工区域内受施工活动影响的地表植被。 (2)施工生产生活区生态影响防治措施 ①施工区按车辆行驶路线已铺设防尘布,既能减少施工时运输车辆扬尘,同时能够避免车辆对表层植物的碾压。 ②施工生产生活区设置1个垃圾桶,集中收集生活垃圾,避免对施工营地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垃圾桶定期清运。 ③施工结束后已将营地内遗留的垃圾进行清理,占压破坏的草地在施工结束后播撒**早熟禾、垂穗披碱草等草种,恢复原有植被,恢复面积3150m2。 (3)水生生态影响防治措施 ①在工程导流时采取草袋围堰分段导流的方式导流,沿岸方向布置修建草袋围堰将生态排洪渠分段分期围护起来进行施工。排洪渠依次施工; ②基坑涌水已利用围堰自身进行沉淀后排放 |
无 | |
无 | 无 |
无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无 | 无 |
/ |
无 | 无 |
/ |
无 | 无 |
/ |
无 | 无 |
/ |
无 | 无 |
/ |
无 | 无 |
/ |
/ |
/ |
/ |
/ |
/ |
/ |
1 |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
2 |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
3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
4 |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
5 |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
6 |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
7 |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
8 |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
9 |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不存在上述情况 | |
验收结论 | 合格 |